欢迎来到时讯视界

时讯视界

如何做好中小学生科学教育加法?关注这些“打开方式”

时间:2025-01-13 05:21:01 出处:娱乐阅读(143)

  2023年,打开方式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何做好中意见》,明确建立社会协同支持机制,小学学教AG超玩会入口全面、生科系统、育加持续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法关

  两年过去了,打开方式孩子们的何做好中科学课有哪些变化?科学素养是否得到提升? 不久前,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推进会,小学学教围绕中小学生好奇心、生科想象力、育加探求欲和社会生活实际问题,法关梳理科学教育推进情况。打开方式

  全国超五成省份开设科学类地方课程

  根据教育部最新统计,何做好中目前:

  全国56%的小学学教省份开设了科学类地方课程,41%的学校开设校本课程,60%的义务教育学校将科学教育活动纳入课后服务。

  全国初中、普通高中科学类课程教师分别增加8400余人、28000余人。

  中小学科学类课程教研员增加5%,45%的AG超玩会入口学校配备了科学副校长。

  46%的学生每周1—2次进入实验室上课和活动。

  各地中小学在科学教育中,不断强化跨学科综合教学、动手操作实验和科学探究实践。

  四川成都华西中学党委书记 文波:实验是科学教育当中最核心的内容。抓住这个“牛鼻子”以后往下推,科学教育就能够活起来了。我们推出校园就是实验室的理念,打造一系列校园科技景观以后,孩子们突然发现身边每一件事情都值得探究,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都值得去观察研究,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发现之源。

  科学教育需要多方协同推进,拓展场景,整合资源,丰富实践。近年来,教育部会同中国科协实施“现代科技馆体系联合行动”,遴选优质资源参与课后服务,

  每年组织活动9000余场次,服务近4000万人次;

  持续推进“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系列活动,覆盖九成以上县区;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增至287家。

  广东科学中心副主任 邱银忠:在馆校结合这一块,我们会对标学校的科学类的课程标准,一起开发展品和资源,这样才能够适应不同年级跟年龄段学生具体的科学需求。引进了很多的社会资源和力量,跟我们一起共建科学教育的体系,再通过我们的渠道下到学校、社区以及偏远的地区,把这些资源让更多的人得到、共享。

  两年来,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经教育部调查显示,2023年有较强创新意识的学生比例达80%以上,97.2%的四年级学生和94.5%的八年级学生,科学素养达到课程标准要求。

  创新科学课 让科学教育有更多“打开方式”

  科学教育不是科学知识的简单传授,而是要让孩子们在现实世界中发现、研究和解决科学问题。1月3日,北京市教委等十七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二十条措施》,统筹推进学校科学教育提质。近年来,北京市各中小学不断探索如何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创新科学选修课,探索多学科融合的科学教育,去孵化孩子们的科学精神、创新素质,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如果可以设计一个能监测土壤湿度,自动给植物补水的装置,就不用担心何时要给家里的花花草草浇水了。在科学课上,北京市十一学校高一学生陈新雨萌生了这个念头。短短两个月,她和同学们就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一张设计图开始,建模、改装电路,让头脑中闪现的想法一点点变成了眼前这个简易的自动浇花机。

  北京市十一学校高一学部学生 陈新雨:它是一个土壤的湿度传感器,我们把它插入土壤当中来检测土壤的湿度。当它检测到低于某个数值的话,就是土壤水分不够了,就可以启动这一套喷水装置。

  去年九月,北京市十一学校开设了“创意万物造”科学选修课。这间教室被分成了两个不同的区间,二层是设计区,学生们使用电脑和专业软件进行创意设计;一层是加工区,支持数控、3D打印和激光切割等多种加工方式。大家可以选择不同的设备和技术,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变成一件件可触摸的作品。

  北京市十一学校高一学部学生 董耘诚:我们正在做的是用4个拨杆控制球。我们加了一个电子结构、一个传感器,可以用屏幕显示得分和进球音效。吸引我的是这种比较开放的教学模式,可以很自由地和老师和同学交流,还有这种比较综合的学习内容,可以结合很多模块的知识,我们新想法和新点子就通过这种形式被激发了出来,很大的提升了我们科学兴趣。

  新的科学课,不仅重构了教学的物理空间,还打破了单一学科的壁垒,融合了数学、物理、设计、计算机编程等多个学科。这个有趣的动画机,它能够很好地将学生们物理课上学到的电路知识、生物课中的光刺激,以及艺术上的动画成像原理串联起来。

  北京市十一学校“创意万物造”科学课任课教师 张晋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和他们的想象力。不应该仅仅是复现之前的已经验证过的实验,而是真正地去参与到一个基于真实问题的项目当中。从制作物品或者是实现项目的过程中,他们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提升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动手的能力。

  科学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懂多少理论,而是去孵化孩子们的科学精神、创新素质,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这两年,北京市十一学校还通过一系列大学先修课与特色实验课等系列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起建设“集成电路科创实验室”,培养学生在前沿科技领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因地制宜 挖掘资源 拓展科学教育新空间

  青少年阶段是培养科学兴趣最好的时机,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十万个“为什么”和数不清的奇思妙想。去年1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名单,全国124个实验区、994所实验校入选。地处西部偏远地区的科学教育实验校因地制宜,破解难题,尝试把校园打造成科学实验园,激发学生们的科学兴趣,培养孩子们的探索热情和实践能力。

  这是桂林市榕湖小学的百草园。原本这里只是一片闲置空地,通过改造,如今成了一个以中医药为特色的科普园地。在科学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在这里通过观察植物形状、叶片脉络,认识了解中草药的种类,还用绘本和科普图的形式记录下这些中草药生长的过程。

  桂林市榕湖小学地处市中心,空间有限。这几年,学校盘活了不少这样的闲置场地,在校园营造了多处自然科普景观。学校还因地制宜,利用位于榕湖景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不断拓展科学教育的空间,带学生们走出课堂,融入自然,进行科学观测和实验。每周三,科学社团的学生们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榕湖展开科学实验。

  桂林市榕湖小学学生 曾俊逸: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测试出榕湖水的酸碱度大概在7.5到8.2之间,水质非常好,适合鱼类的生活,也可以供我们饮用。其实我们身边也是处处有科学,我希望可以学到更多的生态科学知识,保护好我们的榕湖,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桂林市榕湖小学科学老师 申超武: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培养大家的科学兴趣,更积极主动的发现问题,学会思考,从小种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种子。

  近两年,桂林市榕湖小学还把校园科技活动,从一年一个月延长到了六个月。从创意十足的吸管积木和气弓箭,到用环保材料制成动力小车究竟能跑多远,如何测试小船载重等等,学生们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融入一个个科学实验中,尽情领略科学世界的神奇和无穷魅力。

  桂林市榕湖小学科学副校长 符煜莹:我们也在探索家校社联动,让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科学课从校园走出去,在博物馆、实验室、户外公园等场所落地生根,链接起教育主阵地和社会大课堂,帮助孩子们开启更多元、更丰富的科学之旅。

分享到: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和图片整理于网络,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