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27 02:10:47 出处:娱乐阅读(143)
编者按:时尚不是聆听今天才有的名词,不同的歌岁年代有着不同的时尚。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月追忆收音机j9人们的聆听时尚就是“三转一响”。这耀人的歌岁“四大件”, 不仅是月追忆收音机当时人们生活地位的标签,同时也是聆听体现一个人生活品味的象征。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歌岁人们的月追忆收音机时尚标准又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证明身份的聆听物品仍然是“四大件”,但却从“三转一响”的歌岁小儿科演变到彩电、冰箱、月追忆收音机j9洗衣机、聆听空调这四个名副其实的歌岁四大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月追忆收音机提高,电子管收音机、凤凰牌自行车等物品已经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有的成为追忆过去的的家具摆设,有的成为压箱底的“古董”,有的甚至成为废品回收站的“常客”……
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也许对收音机有一份特殊的情意。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家用电器才刚刚进入市民家庭,别说拥有一台收音机,就连一个手电筒都足以引得不少家庭投来羡慕的目光。
有一台收音机很风光
在上坝路的一处居民楼里,54岁的市民冯明慧每天都会抽出一会儿时间听广播。摆在卧室书桌上的这台收音机已经陪伴了冯明慧20余年,有砖头大小、深灰色的外漆已经被磨成浅灰色、长长的天线支得老高,此刻收音机里一个声音洪亮、激扬的男中音正绘声绘色地讲着故事。 冯明慧很喜欢听广播,尽管这些年家里买了大彩电、DVD、摄像机等多种丰富生活的家用电器,但是这台收音机还是会经常使用。冯明慧告诉记者,别看收音机破旧,在当年它可是炙手可热的家用电器。 冯明慧还记得1966年,她刚刚上小学三年级。有一天父亲抱回来一个“宝贝”,家里几姐妹迎上去才发现父亲手中的是一台台式收音机。“我们家第一台收音机是红灯牌的,体积很大,比现在的电脑还要大些。我还记得那天很高兴,父亲刚刚把收音机摆放好,我们几个孩子就迫不及待地给收音机插上电,而父亲就拿着说明书一边研究一边调着频率。不一会儿收音机就发出响声,周围邻居都围了过来凑热闹。” 家里有了收音机,每天跟着冯明慧一起“ 回家”的小伙伴突然变多了,而附近邻居来串门的也多了。“当时的人大多都是通过露天广播站才能收听到广播,哪个家要是有一台收音机可以自行选择频率听广播,那绝对是风光的事。” “三转一响”在当时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没有钱不可能买得起这四大件,有了钱也不一定就买得到这些东西。"不是夸张的讲,家里有收音机的男孩都容易找到女朋友。"
靠它才能获得时尚资讯
记忆中家里的第一台收音机就是家里的"镇家之宝",全家上下都特别爱护,每次听完后冯明慧的母亲都会用干净的彩色纱巾将收音机盖住,以免沾了灰尘。 冯明慧继续说,每当吃饭时父亲就会将收音机摆放在饭桌前,一家人一边吃饭,一边听广播。也许前一刻几个孩子还在相互打闹,只要收音机一响四周立刻鸦雀无声。当时还小,只觉得收音机特别神奇,唱歌、评书、相声、故事……几乎什么都有。没有电视、没有互联网,当时的收音机就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最好来源。 “后来家里的经济条件宽裕了,家里又买了一台半导体的收音机。体积比台式小很多,功能却都一样。那个时候我经常拿着这台收音机听港台的流行歌曲,可谓是如痴如醉。”冯明慧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接触港台流行歌就是通过收音机,时到今日每当唱起港台的经典老歌时,冯明慧都会不自觉地想到当初自己青春年少时,独自聆听那些情歌时的情景。 随着时代的进步,黑白电视、彩色电视、有线电视、VCD以及DVD等不断更新换代的家用电器流入了大众的生活,同时广播听众的人数也逐年下滑。如今收音机更融合在MP3、手机里,形成现代化电子产品的其中一个功能。
记者 邵也萍
上一篇: 长期发布不实言论抹黑品牌?比亚迪:起诉、索赔!
下一篇: 12月13日起 环澳门水域实施水上交通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