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25 02:31:58 出处:知识阅读(143)
高云超(左)和徒弟展示牛儿灯
冲天的传承创新犄角、铜灯般的农耕双眼、四蹄像柱头落地,文化AG超玩会入口全身黑缎似的髓之美光滑,在犁田人的激活吆喝下,“牛”喘着粗气,非遗低着头往前使劲拉着犁,传承创新牧童骑在“牛”身上,农耕与“牛”嬉闹玩耍……这便是文化集“造型、伴奏、髓之美伴唱、激活舞蹈”为一体的非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全牛儿灯。
由于多元文化的传承创新冲击,天全牛儿灯也曾一度衰落,农耕但当地群众舍不得这项传统艺术形式,文化采用了多种形式来拯救它。而今,这样的民俗文化如何实现传承创新,记者进行了探访。
大胆创新
牛儿灯传承正当时
牛儿灯表演者大多为男性,通常由3人表演,1人扮牛倌,2人扮牛,其余为锣鼓队和歌手。AG超玩会入口灯手们随着音乐节奏不断地舞动,通过腾、跃、扑、闪、穿、翻、滚等动作,充分展示了牛的辛劳和人们对牛的喜爱,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营造了浓厚的喜庆祥和气氛。演出时边唱边舞,唱腔以天全山歌为主,固定和即兴创作两种,唱词通俗易懂,唱一曲、舞一回,观众跟着音乐帮腔,气氛热烈,喜气洋洋。表演形式优美活泼,保持着灯彩表演的艺术形态,富有浓厚的乡土气和人情味,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每年春节,从正月初二这天开灯,灯手们便走村串户,足迹遍布思经乡各村,甚至到大河、鱼泉、兴业、小河等乡镇街头、坝子和农家门口进行演出,表演内容丰富多彩,有卧牛吃水、牛打滚、老君骑牛、大舜耕田等,这样的表演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
牛儿灯如此广泛的群众基础背后,是传承人高云超多年用心付出的结果。
高云超是天全县思经乡大河村人,在他家中,整齐地陈列着牛头、获奖证书、照片等道具和资料,看着这些,62岁的高云超无限感慨。20多年来,他见证了牛儿灯从乡间小舞台走上大舞台,从自娱自乐到民间艺术的过程。
“牛儿灯就是一只‘笨牛’,不像舞狮子一样可以随意玩转、翻滚,但就是这只‘笨牛’,却传承了乡间农田的耕作乐趣和劳动记忆。”高云超告诉记者,因为笨重,表演者只能脊背弯曲、眼睛看地,表演时很辛苦,很少人能坚持五六分钟,所以现在表演牛儿灯的人越来越少,更不要说制作了。
每制作一头牛,高云超要花一天的时间。老伴负责用铁丝竹条扎牛头、定型,他则负责包布、缝制。这一做,就是20多年。
如何推广这项本土特色民俗文化,高云超一直在思考,制作工艺的创新便是他的实践。
“旧时牛儿灯全部用农家物品制作,用撮箕做牛头、稻草做牛角、枇杷树叶做牛耳、麻布做牛身、棕条做牛尾。”高云超告诉记者,为了创新制作工艺,他将原始的稻草换成了竹条,将昔时圆头的犄角改造成尖形的犄角。同时,在表演牛儿灯时增加了听觉元素,发展了牛儿灯音乐。
“非遗进校园”
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
憨态可掬的牛儿灯传承民俗技艺,但对于小朋友来说,却是神秘而不常见的。
今年儿童节前夕,高云超召集数位非遗传承人来到天全县思经一小,与低年级的小学生通过现场分享会碰撞出“非遗”火花。
现场,高云超钻进牛肚跟着音乐模仿牛儿的动作:卧牛吃水、牛儿打滚、老君骑牛……每一个动作都让孩子们惊呼,而高云超也在牛儿灯的表演中乐此不疲。而后,在高云超手把手的教导下,孩子们钻进“黑笨牛”里,亲身体验了一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邃魅力。
“和小学生们一起探索传统文化,还是头一回。让孩子们来接触这些传统的东西,我觉得非常好。”高云超说,希望能把这些传统的农耕文化教给小朋友们,让这些本土民俗能够传承下去。
在高云超看来,每一堂非遗课、每一次非遗展示,润物细无声,为寻找到“小传承人”创造了可能性。
在培养小传承人的同时,“非遗进校园”延续着非遗的生命力。
“‘非遗进校园’活动是我们学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和弘扬方面的有益尝试,旨在通过校园教育,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孩子们的身上传承,有效防止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的现象。”对此,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有助于未成年人产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力和兴趣,丰富未成年人精神世界。
“非遗进校园”仅是个开始,对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来说,依旧任重道远。
每一项非遗技艺,都经受了时间的磨砺。非遗传承,最需要的是时间,最缺的也是时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今很少有年轻人对牛儿灯感兴趣,为此,高云超和徒弟高宝华一起组建了一支15人的牛儿灯表演队,并在当地中小学中成立了牛儿灯艺术传习班,为的是让更多的人能记住牛儿灯并将这门传统表演艺术传承下去。
“每年都有不少学生来到传习班学习”。高云超说,“非遗进校园”打通了传承渠道,牛儿灯传承队伍不愁“生源”了,传习班的设立,又为不断地培育新人提供了保障。
传承和创造合二为一
让民俗文化更接地气
我市社会学者李巫熙在谈非遗民俗文化的传承时曾说过,传承和创造,二者不能偏废。一方面,做好各剧种优秀剧目的影像保存工作,守护好我们的文化瑰宝;一方面,还要腾出手来,把适合今天的剧目整理出来,重新上演。最重要的是,还要有适合当代需求的新作。同理,非遗要活在当下,除了对非遗技艺进行大量抢救式拍摄、复排之外,还应该加大对传统手艺人命运和情感的关注,对技艺、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创造适合当代需求的作品。
“‘引导’很重要,尤其是对一些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等非遗项目展演展示活动要加强引导和监管。” 李巫熙说,非遗存活要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个有效载体,要有针对性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非遗项目类公共文化活动,要把现代教育理念注入到非遗保护当中去,在社会普遍撒下非遗的“种子”。
牛儿灯载歌载舞,优美诙谐,地方特色浓郁,是天全当地民间舞蹈不可多得的原生态素材。但传承人在老去,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工作也由此更显急迫。
“随着现代生活不断进步,新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审美观念让非遗距离我们生活越来越远,多数民众对部分非遗项目知之甚少。”天全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彭周君说,牛儿灯在非遗传承发展中的创新,要充分利用“非遗+文创”的形式,让非遗有温度、有故事、有创意,更好地走进生活、贴近公众,而不是成为被尘封的古董。为了让牛儿灯表演形式更吸引大众,下一步,相关部门将邀请省级专家对牛儿灯表演的剧目和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创新,让民俗文化更喜闻乐见,更接地气。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石雨川
上一篇: 向30余万遇难同胞默哀1分钟 南京鸣响防空警报
下一篇: “高考不停止,咱们不离场!”护航高考,梅州供电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