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时讯视界

时讯视界

周日特刊丨从3.9万元到350万元——看桥圩镇新华村集体经济4年间如何实现华丽转身

时间:2025-01-05 10:53:27 出处:焦点阅读(143)

前不久,周日镇新《贵港日报》报道了港南区桥圩镇新华村2022年集体经济收入350万元、特刊给入股的到万j9村民分红102万元的新闻,受到广大读者的桥圩关注。这条新闻在网络平台上浏览量超百万次,华村何实点赞5000多个,集体经济留言近2000条,年间网友调侃:“你们村还缺村民吗?”

短短4年时间,现华新华村集体经济收入如何从3.9万元增至350万元?为了解新华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的丽转真相,近日,周日镇新本报记者再次探访新华村。特刊

建强村“两委”班子,到万盘活一个村

“村干部有4人,桥圩最大年纪65岁,华村何实没有一个会用电脑的集体经济。”2018年10月,脱贫攻坚战正酣,贵港市公安局港南分局干部陈东受组织安排,到新华村担任第一书记,村“两委”班子的情况让他发愁。

比他更愁的是村党支部书记。听说陈东的电脑操作水平也是“半桶水”,老支书脸都黑了。原来,陈东的前任是一名电脑高手,脱贫攻坚统计数据、j9上报材料,第一书记全都“搞定”了。如今新来的第一书记也不熟悉电脑,大家不就成了“睁眼瞎”?

而接下来的状况,让大家愁上加愁。有一天,村委办公楼来了六七名群众,拍着桌子质问村干部:村里那么多资产,钱都到哪里去啦?一屋子人互拍桌子,吵得不可开交……

“既然组织派我下来工作,我就要把工作做好,让村民知道,陈东来过这里。”陈东说。2019年,恰逢村“两委”换届,陈东决定紧紧依靠上级党委,建强村“两委”班子,打开工作局面。

1989年出生的李春景是广西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毕业,在昆明帮叔叔管理一家纸厂,有企业管理经验。2019年春节,他回村结婚。陈东马上上门做他的思想工作:“人生能有几回搏?只要你想做事业,我们村委给你提供平台。”一番话,把李春景说得热血沸腾。

玉林师范学院毕业的陈薄是福华屯一名大学生,沉着、稳重、精通电脑,当时在玉林市博白县工作。陈东了解情况后马上驱车前往博白邀请他回来。

湖北某高校毕业的黄伟东,家里有几辆大货车做物流,开有水泥砂石预制品厂,干事有闯劲,陈东也动员她积极参与村里的工作。

在桥圩镇党委的大力支持下,新华村新选聘的4名村干部年龄都在40岁以下,本科学历占班子人数的66%。经过4年的历练,开拓创新、干事实诚的李春景,已经成长为新华村党总支部书记;陈薄当选为村民委员会委员,分管财务工作,把新华村财务管理得妥妥帖帖;黄伟东任村党总支部书记助理,成为村党总支部书记的得力助手。

村“两委”班子面貌焕然一新。“当年7月,新华村要拓宽进村主干道,公告一发出,群众纷纷义务投工投劳,场面非常热闹。”陈东介绍,“建强村‘两委’班子,盘活一个村,为后面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清理不规范合同,集体经济收入涨至69万元

群众意见最大的当属村集体资产贱租贱赁问题。

新华村有集体林地、山塘2800多亩。早年间,村里将这些资产分6份出租给承包商发展种植沃柑、桉树和养鱼等。由于历史原因,签订的年限比较长,租金也比较低。至 2019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3万余元,距离上级要求5万元的最低标准还有距离,属于典型的“守着聚宝盆,过着苦日子”的村庄。

村“两委”建强起来后,2019年,陈东与村干部多次商议,决定清理新华村6份不规范的土地承包合同。这必然牵涉到承包商的利益,甚至会触及到村中一些人的利益。要处理这些历史问题谈何容易?

“但村里要发展,这是绕不开的事。”陈东表示。在桥圩镇党委支持下,新华村“两委”成立工作组,邀请港南区委组织部到场指导工作。村委与驻村工作队员详细研究这6份旧合同,找出具体问题逐一登记造册;认真研究自治区、市本级、港南区关于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等文件,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广泛宣传上级党委关于清理不规范合同的文件精神。

清理不规范合同得到村民的大力支持。老板刘志芳2015年在新华村承包250亩山林,种植沃柑,因承包商层层转包,到他手时承包费已经变成50多万元。听到新华村要重新签订土地承包合同时,他突然“失踪”了。

听说刘老板“失踪”,新华村村民自发组织去寻找,终于在他的果园里找到了他。让刘老板不敢相信的是,重新与新华村签订土地承包合同后,每亩地每年租金比之前竟然减少近百元。

喜出望外的刘老板开始与新华村群众热络起来,他的果园需要务工群众,首选新华村困难群众;节假日还经常带礼物到村里慰问老人、困难群众和学生,成了村里的座上宾。

经过一年时间的清理,新华村登记在册的集体土地从1400多亩增至2800多亩,租金涨到250元至400元,集体经济收入也从3.9万元增加到69万元,新华村“坐收”集体经济收入的“第一桶金”。

确权确股不确地,村民喜变新“股民”

“村集体经济一下有那么多收入,大家的心都躁动起来,想赶紧分掉。但钱一分就没了,今后村里怎么发展?”从外地学习经验回来的陈东说。经过商议,村“两委”打算用这笔钱来做产业,让“鸡”生“蛋”,继续把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

要做什么产业?新华村有水田2457亩、旱地约2500亩。和全国很多地方一样,这里的年轻人外出务工,耕地撂荒达700多亩。他们决定发展产业首选农业。

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新华村把撂荒的耕地以“确权不确地,小田变大田”——即只确认土地面积,不确认土地具体位置,将小块土地平整变大块土地的流转方式,把土地流转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由村集体垫资平整,再集约化、规模化经营,除去耕种成本,把收益按股分红给农户,这样既能增加个人收入,又能壮大集体经济,一举两得。

本来是一件好事,但一开始部分村民并不同意。村民李运山告诉记者,自己的2亩水田都靠近水源,又在路边,田埂一铲掉,哪块地是自己的?和他有着同样想法的还有70多岁的李大爷,村里要修机耕路,方便机械进去耕作,他直接坐到路中间,阻拦施工。

“土地是老百姓的命根子啊。”陈东和村干部商议,由村干部和党员带头流转,做给群众看,用事实说话。70多岁的老党员、退伍军人李承清,老党员、老校长李焕育率先流转自家土地。在他们的带动下,群众共流转土地100多亩。

2020年7月,新华村将流转出来的150亩撂荒地种上水稻。收获季节,水稻平均亩产达550公斤,总产值20多万元。村民们惊讶万分:荒了十几年的土地,竟还能收入这么多!

一炮打响,土地流转得以快速推进。原来不愿意流转土地的李运山主动将自家的7亩土地全部流转出来;社岭屯村民李康乐也流转2.96亩耕地;与新华村毗邻的八塘街道学山村、山泉村群众也提出以土地入股,经村民代表大会同意后,全部接收到合作社里。

在村“两委”谋划下,新华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产业,把流转出来的1500亩土地加以整治,规模化发展富硒水稻、糖料蔗等特色产业。2022年,新华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50万元。

利用新增加的收益,新华村添置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等8台农机具,成立农机合作社,推动产业振兴;提取50多万元公益金,用于改善人居环境、办学条件以及扶老济困等公益事业,推进乡村振兴。

记者在新华村的田野上看到,这里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还装上了防虫灯,生机勃勃。正在田里劳作的李有连告诉记者:“到村里合作社打工,每天收入80元。既能照顾孩子,家里又有收入,真好啊!”据悉,2022年新华村联农带富资金55万元,有效促进农户增收。

港南区桥圩镇新华村党总支部书记李春景向记者介绍,“确权不确地,小田变大田”让土地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生产。(记者张思摄)

新华村集体经济分红大会。(记者林子棠摄)

新华村集体经济分红大会。(记者林子棠摄)

分享到: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和图片整理于网络,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友情链接: